學校本位課程三部曲

第三部:探討教材教法

1. 參與式教學

a.校園總體營造規畫:

         八十七年在采風文化學會理事長林文鎮老師的鼓勵之下,
參加省文化處『校園我的家』--生活校園的創造行動計畫,第一次參加研習了解到「參與式」是未來學習的主流,如何使學生的參與達到最好是整個計畫的主軸。

         此計畫分兩部分:規畫和實作。老師請來了陳俊媛教授協助我們做企畫案。從分析學校環境優劣點SWOT、建立學校願景、訂定培養學生參與改造環境能力的目標,到規畫出行動方案。後來我覺得教授的循循善誘雖然很好,但也同時減少了我們自動自發的作為,所以我們就自動放棄了接受輔導的機會,我們想要多一點自發式的參與活動,而不是跳進別人設計的規範中,雖然專家的想法可能會好一些,但我們要的不是別人的好想法而是自己動腦的學習過程。

        之後我們參加了兩次中華民國社區總體營造學會舉辦的研習會、工作坊,老師、家長、學生代表參訪了台北市龍安國小龍安社區植物步道、芝山岩自然步道、台大植物生態教材園、新竹市雅歌小學寶山國小山湖分校的多元智能教學、概念中心教學、開放教育等,並且在中華民國社區總體營造學會專家的指導下,做了一連串的參與式活動。雅歌小學種籽學苑的師生也到澎湖來和我們交流。

        全校師生在匆匆忙忙的日子裡,囫圇吞棗式的去適應一種從未有過的參與式的學習方式。從生疏到慢慢習慣,從心裡不適應到勉強接受。整個的過程在時間的壓力下,有點不盡完美或引起同仁的抱怨,有的同仁還直指校長不尊重大家,給大家太緊湊的行程、太繁多的活動。但我們終於熬過來了。這種嶄新的學習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有些原先參加的學校中不耐其煩中途放棄了。實驗任何新的事物都會有它的陣痛期,這是我們需要有的常識。

        我們非常感謝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鄭智殷小姐,她在堅持本位式、參與式的精神下,給我們適當的壓力,也給我們適時的鼓勵。雖然她只是參與一個特定任務的臨時性團隊,負責指導我們,但是卻那麼勇於負責。我們從她那裡學到了真正的負責精神與理性堅持。林文鎮老師鼓勵我們參加,引領我們入門,然後放下我們不顧,逼我們成長,直到一個適當的時機方才又出現給我們加油打氣,讓我們學到了怎麼關心別人,怎麼誘人成長。這段歷練,使我們對學校本位的總體營造運作模式有更深一層的體驗,非常感謝這個社會上還有這麼堅持理想、與人為善的「傻瓜」。

b.參與式學習:


我們要執行的主題有遊戲空間規畫、班級空間規畫、社區教學、植物教學。

(a)遊戲空間規畫:

        包含遊戲區及涼亭。遊戲區的規畫方面,師生先討論了我們所要的東西,然後請人畫配置草圖,再請建築師設計。後來因為建築師只能讓同學們做做諸如黏磁磚圖案的活動,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我們做參與式的討論,所以我們又換了一位能和我們討論的設計者。他指導吳武興委員為我們做了簡易學校木造模型,然後利用這個模型和小朋友討論了空間的定義,和小朋友做空間規畫模型、讓小朋友發表,雖然到最後很多小朋友的構想沒有辦法實現,但他們在遊戲區的規畫過程中,透過參與式活動試著表達了他們的看法,這是一種關心公共空間的學習。

        我們和設計者大聲吵過架,同學們也經由票選活動表達爭執不下的意見,工友先生最後在大家的拜託下,讓出窩了十來年的老巢,讓我們完成了一座城堡通道。遊戲區最後終於呈現在師生的面前。值得欣慰的是小朋友真的很喜歡到遊戲區來玩,因為師生們確實參與了意見,而不是全部交給專家或校長去規畫。涼亭的規畫則交給家長去處理,因為這是家長提出來的構想,他們希望陪孩子到校玩遊戲的時候有一座休息的涼亭。最後規畫的是一座木造六角涼亭,家長們後來又自費做了一張桌子來搭配。現在涼亭也是校園中大家喜歡去休息一下的好地方。遊戲空間的規畫歷程,使我們了解到公共空間規畫中,需要經過討論的變數的確非常之多,需要學習的觀念也不少,吵架、表決、妥協都是必要的。

  (b)班級空間規畫:

        班級空間規畫是在我們做了很多的社區教學之後,老師所提出來的反彈。老師說我們是不是有點捨近求遠,去了解很多社區的空間,但是卻沒有關心到自己班級的空間。因此我們每個班級給一筆經費,讓各班的師生家長自己去規畫,錢與權的下放是能產生自主意識的,結果各班有了不同的班級風貌,雖然我無法贊同每一個班級的做法,但是我尊重每一個班級的決定。班級環境規畫的好壞,各班級師生要自己承擔,接著使用這個班級的人也會給原始設計者一個適當的評價,然後試著再做些符合他們心裡想法的改變。這是一種活生生的環境教育。

        經過這次的規畫,我們後續觀察後有三點感想:1.各年級教室不固定,改採教師教室固定的方式,這樣老師比較樂於經營他的教室,不會因為每年一換,所有花掉的心血都白費了。2.教師比較喜歡學校給一筆錢自己來規畫教室
。3.將教室全部鋪上拼合塑膠板、設置太多的布置看板、妨礙活動的大型家俱、盆栽、太過花俏的瑣碎布置最後都遭到淘汰的命運。

(c)社區教學:

        為了讓兒童認識社區,我們做了很多上山下海的活動和訪問技巧的觀摩。我們去做空心磚、花磚,請老師傅為我們解說他以本地特殊建材所設計和建造的「山麗山莊」;請老漁夫為我們講解竹灣立竿網這種經濟產業的歷史與興衰,並實地去立竿網抓魚,了解潮間帶的產業活動。我們去社區的造船廠,看修理木船、建造快艇的整個過程,了解新船下水的習俗。小朋友為了編「竹灣記事」那本書,請教了很多社區的長輩。

         我們覺得「認同社區的人與文化」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彼此互相尊重才能有良好的互動;另一方面,以社區人士為師,以社區產業活動為教材,並不一定是要我們的小朋友再去從事這些活動,而是要透過這些活動,讓社區的人士與老師都體認到:教育孩子是社區所有家長與老師共同的責任,社區的家長要一起來教育社區的孩子、傳遞社區的傳統智慧。

(d)植物教學:

        為了認識植物,我們一起到可口冰城去認識澎湖特用植物,小朋友去吃了仙人掌冰、蘆薈冰、風茹冰、海苔冰。從吃冰來認識植物,不管大人小孩都喜歡!我們又分成六組去調查社區公共空間、私人庭園、菜宅、路邊、校園的植物,來了解社區植物分布的區位。出發以前,我們請本地的植物專家洪國雄老師、攝影專家張詠捷小姐來教小朋友相關的知識,然後各班小朋友自己學拍照、學編輯,各班做出了圖文並茂的海報,再一起做評鑑。

         每週一三五的早晨,我們讓小朋友一面認養植物,一面練習解說,解說是所有學習方式中吸收率最好的。我們也做了一些票選校花、校樹的活動。也學做樹葉標本、學畫植物謎宮、學做植物身分證、植物素描、植物涼茶等等。嚐試各種教學的點子。植物教學是提供一種深度參與的經驗,讓師生都了解到只有透過各種感官的共同參與,才能達到學習的最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