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自然的教室
竹灣社區海邊有平坦的潮間帶、港灣內漁民從事箱網養殖及牡蠣養殖。這是一個得天獨厚的最佳海洋知能教學場所。本校師生經過討論決定要將它當作本校「學校本位課程—認識潮間帶」教學的活動場所。所以我們就設計了較有結構性的題材來繪製。內容共分三大主題十八小主題,細目如下:
1.落海(潮間帶活動):掠海沙飛、戳蛤仔、拆鱖仔塔、撿網仔、釣鱖仔、看流勢。2.飼魚(箱網養殖):流勢俗語、竹灣海鮮、網箱竹排、飼魚雜務、歡喜飼魚、海鮮料理。3.飼蚵(牡蠣養殖):看風湧、介紹蚵、綁蚵種、蚵大囉、蚵豐收、蚵料理。本次活動的油漆、工具、交通控制、保險等準備工作由家長規畫,繪製區間由工友盧先生打好格子。主題由專人設計後討論定案。全校同學分成六組,每一組各認養每一大主題中的一個小主題,事先到圖書館或上網找資料繪製草圖。然後利用兩次半天的時間完成繪製的工作。為了讓小朋友也藉此了解鄉土語言,所有主題都參考楊青矗編的國台雙語辭典以注音符號注竹灣特殊的泉州古音。後來我們來此辦理親職教育配合小班教學精神的活動,所有參加的家長和師生,一起在潮間帶為魚兒造了溫暖的家,家長和四五六年級的師生一起疊了一個簡易迷你雙心石滬,草圖是村長伯提供的;一二三年級的師生負責疊了好幾個的鱖仔塔,好讓來到潮間帶玩的魚兒有個家可以休息。我們也來此撿螺螄、撈海菜、游泳等。我們希望能以活潑、有趣、結合社區資源的方式來開發我們的學校本位課程多元學習的空間。在這裡我們的小朋友可以學得海洋常識的十八般武藝。我們很喜歡用十八般武藝這種自古以來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來規畫我們的學習空間,希望我們的小朋友多多練習上山下海的十八般武藝。我們覺得這樣有點像古人在學藝,做起來會比較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