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本位課程三部曲

第一部:編輯鄉土教材

                                                                  4.少年進行曲

當老師們學會了與社區居民對話,也編出了深受社區居民喜愛(離鄉背景的村民更是喜歡)的「竹灣風情」後,我們希望小朋友也能嚐試做一點田野調查的工作。五組的老師們在兩年的時間裡,一面做調查,一面拍照,一面將文字稿以電腦打字存檔,每週列印公布。我們推出了一個專欄叫做「開講竹篙灣的…」,學生朝會時各組的老師輪番上陣,為小朋友做解說。所以小朋友對於鄉土的知識已經一點一滴地吸收了,現在該是讓他們也做一點生產知識的時機了。我們將要調查的對象設定在老人,調查的內容設定在社區的往事,我們將其分成日常生活篇、漁業生活篇、商業生活篇、農業生活篇、畜牧生活篇、童玩篇、婚喪喜慶篇等。我們希望小朋友與社區的老人對話,親身去傳承社區老人的智慧。我們先請民生報記者本縣名作家歐銀釧小姐和小朋友分享採訪的技巧,並且實地作了一次的社區老理髮師的示範採訪。然後我們請四五六年級的位小朋友,每人認養一至二個主題去做訪問。我們先請小朋友回家請教父母或長輩有關該主題的一些常識,再自己訂幾個要訪問的問題,做好初步的準備後再去訪問。有的小朋友在家長陪同下做訪問,進行的比較順利;有的幾個人一同去訪問,彼此壯膽;我們發現平常人際關係好的同學,常常能得得到訪問者的喜愛,而問出很多的資料。膽小的同學再加上台語不靈光,對要訪問的主題沒有深入的下過功夫,那經常是三兩分鐘就結束了訪問,問不出東西來,挫折感頗大。後來我們採取開記者會的方式,請村長伯來學校讓小朋友問問題,解決了一部分小朋友的困難。四年級的小朋友,我們改採訪問父母親的方式進行,小朋友就比較容易上手了,畢竟他們都是鄉下的孩子,沒見過什麼世面,只好從訪問親人著手練習了。後來我們也採取過團體訪問的方式,由校長帶隊去做訪問的示範,並配合實務的操作,如帶小朋友去井邊挑水、到海邊玩觀掃帚神等,小朋友先練習做訪問記錄,訪問則慢慢來。這種方式小朋友就比較容易學到訪問的技巧了。每篇文章,我們以漸進的方式,由指導老師陸陸續續提出問題,小朋友一步一步的深入訪問,一次一次的再修正。培養小朋友的耐性和磨練訪問的技巧,經過半年的時間,每位小朋友交出電腦打字稿。再由老師編輯,完成兒童版的田野調查紀錄「竹灣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