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竹灣的民俗慶典活動

澎湖四面環海,多數人家以捕魚為生,因此,對於宗教信仰也更加虔誠。而在民俗活動的發展上則與宗教息息相關。當然,竹灣村亦是如此。大義宮是全村的信仰中心,因此,每年大部份的慶典活動都是在大義宮前舉行。

一、戲曲-歌仔戲

一走到廟口,眼前就出現了搭好的戲台子。演歌仔戲一直是村子裡不可或缺的慶典活動,尤其是對老一輩的村民而言,那更是一段美好的回憶。

在許多戲曲中,歌仔戲是比較台灣本土的。它興起在民國初年,宜蘭是它的發祥地,由於歌曲通俗,所以無論在鄉間或小鎮都很流行。歌仔戲主要的調子是哭調,戲中以歌唱為主,對白較少,而每一句都是七個字,因此又稱「七字調」。

p5-01歌仔戲.JPG (74001 bytes)

                               照片5-1 野台戲

歌仔戲早期是流動性的,在廣場上搭起台子就可以演唱,也就是「野台戲」。後來才有在舞台、劇場表演的「內台戲」。在日據時代,因為日本人禁止這種帶有中國民族色彩的娛樂,百般阻撓﹐所以沉寂了一陣子。但臺灣光復後,歌仔戲又蓬勃興盛起來了。

竹灣的村民也在光復後的一、兩年中,熱鬧的進行著演歌仔戲的活動,那時的歌仔戲是由村裡的四甲各組一團,每團約有十餘人,成員都是成年男子及小男孩,所以也叫做「子弟戲」。這些村民利用晚上空閒時間,聘請師父教導練習,表演的道具也都由他們自己製作。例如利用瓊麻編成繩子﹐再加以染色,就有了黑色和紅色的鬍子囉!

每年到了廟裡「神佛生」的日子,大夥兒就搭起戲台子,讓四個團都出一戲碼來表演,藉此展現平常練習的成果,當然,多少也帶有較勁的意味囉!

幾年之後,這種型態的歌仔戲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專門跑唱的歌仔戲班,但是看野台戲仍是村民農忙之餘的休閒娛樂。

想一想,在滿天星斗的夜晚,村裡的老老少少都搬著凳子到廟口看戲,一起看著「貍貓換太子」、「羅通掃北」,一起討論劇中的角色、情節,那是多美的一幅情景啊!

可惜的是,到了民國六十年以後,這種傳統的戲曲在村子裡已漸漸消失,加上有了電視及其他休閒娛樂,也就更少人會再去看歌仔戲了。現在廟裡的慶典活動甚至都以歌唱表演來代替。

二、音樂-打牌子及南管音樂

阿來和阿公坐在家門口﹐聽到廟前傳來敲鑼打鼓的聲音,阿公若有所思地想起從前的「打牌子」及「南管音樂」。阿來則好奇地問﹕什麼是「打牌子」?「南管音樂」又是什麼呢?

(一)打牌子

「打牌子」是從閩南的「八音」所改良而來的,是屬於北管的一種。早期的西嶼鄉民考量澎湖的生活資源缺乏,因而把「八音」削減為「五音」,保留了嗩吶、鑼、北鼓、小鈸、大鈸,故「打牌子」也稱「五音」。

以前,竹灣村也有一組這種自組的地方性鼓吹樂隊

。利用冬天農閒時練習,當做平常的休閒娛樂。遇到廟裡「神佛生」或是村中有婚喪喜慶時,他們就成了義務演出的樂團。在當時,這可是一支不可或缺的樂團呢!

在「打牌子」的五項樂器之中,嗩吶是唯一的旋律樂器,可是最佳男主角哦﹗

所以,當嗩吶吹法失傳之後,村裡的這組樂團就成為失去靈魂的樂隊了。當他們要演奏

時,就必須從其他村落叫一支”吹”(嗩吶)才能湊成一支打牌子的隊伍。

p5-02打牌子.JPG (60125 bytes)

照片5-2 打牌子(鑼鼓隊)

(二)南管音樂

  在台灣本島,「南管」近年來似乎已經日漸式微,部份城市甚至都面臨絕響了。但是在澎湖,因為清朝時與泉州人接觸較頻繁,所以現在還有不少老一輩的人還會唱。

在澎湖、台灣本島及閩南一帶,凡是「南管樂團」舉行公演時,唱台上都必須豎立一把古代黃色涼傘,傘上繡著「御前清客」四個大字,這是因為當年康熙皇帝非常欣賞南管樂曲的清雅,所賜的恩典。

南管的主要樂器有琵琶、三絃、二絃及洞蕭,而最大的特色就是唱歌的人須手拿著拍板,邊敲節奏邊唱歌。南管的詞曲都較高雅,因此較少在民間各種婚喪喜慶的場合出現。

本村也曾經有過南管樂團,他們算是娛樂性的,平常大夥兒聚在一塊哼哼唱唱,到了每年的上元節( 元宵節 )才到廟前表演,增添一些年節的氣氛。現在因為社會型態的轉變,再加上村裡的年輕人無人學習,南管早已隨著先人在竹灣村裡消逝了。

小朋友,對於「打牌子」和「南管音樂」,你或許還覺得很陌生,若有機會欣賞到這兩種傳統音樂,請你仔細地用心聆聽,也許它們並不像流行音樂那麼容易被人接受,但是,慢慢地,你會發現樂聲中包含著許許多多關於先祖先烈們可歌可泣的故事,那都是非常令人感動的。

p5-03南管.JPG (22572 bytes)

照片5-3 南管表演 照片5-4 南管表演

三、藝陣-踏涼傘

   今天廟口有”鬧熱”可看喔!我們快去。咦!那個人手上拿著一把像雨傘的東西是什麼呀﹖「涼傘」啦﹗你沒有看過「涼傘」嗎?

  「涼傘」是神明起駕前的重要儀杖,就像是古時候皇帝出巡時身旁遮陽的那把黃色涼傘,「涼傘」在民俗廟會裡並不是用來表演供人觀賞的,而是增加熱鬧氣氛,增添神明威儀的重要器物。漸漸的,它也成了神明起駕、接駕儀典中不可缺的重要陣頭。

  在澎湖所看見的藝陣,一般都是由台灣本島傳過來的,而「踏涼傘」卻是澎湖特有的藝陣,因此它在廟會 活動中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每當大義宮的神明生日時,各地的神明就會起駕到村裡來祝賀,當轎子到達大義宮前,持涼傘的人就會開始踩步,踩的步伐大多呈八卦及七星形狀,這就像客人向主人祝壽一樣;當然,主人也必須出來回禮囉!

  大義宮的涼傘在對方開始踩步的時候﹐就必須出來和對方對踏,踏出的步伐也必須和對方一樣,這就是廟會裡傳統的「踏涼傘」。小朋友,你是否也發現,原來神明也是很講究禮數的呢!因為踏涼傘的獨特性,白沙國中因而把它發展成表演性的鑼鼓涼傘陣。除了涼傘外,還加上了鑼鼓,更能增加其氣勢及熱鬧的氣氛。

  然而,這些傳統民俗活動逐漸在脫離我們的生活。誰又能想到這些都曾是我們休閒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呢?為了保存、發揚這些傳統民俗活動﹐我們都該有強烈的使命感。

p5-05踏涼傘.JPG (67197 bytes)     p5-06踏涼傘.JPG (40633 bytes)

          照片5-5竹灣大義宮 踏涼傘(許武昌先生)                                                照片5-6 白沙國中涼傘隊

活動一﹕

小朋友,你看過踏涼傘嗎?是表演的呢?還是傳統的?請你比較一下它們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活動二﹕

小朋友﹐你喜歡看歌仔戲嗎?請你到村子問一問阿公阿嬤﹐他們以前曾看過哪些戲﹖並請他們說一說戲中的故事。